时间:2018-11-27 13:22:30编辑:浮泊凉
中山王墓里的珍宝数量数不胜数,让人奇怪的是为什么在中山王墓里有很多鲜虞族的珍宝呢?中山王墓之谜又有谁能解释的清呢?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时期。春秋时全国共有100多国,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只剩下十几国,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7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除七雄外,并存的越、宋、卫、中山、鲁、费等小国后来也都被7国所吞并。
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鲜虞族建立的方国,位于河北省中部,因城中有山而得名。1978年以来对中山王墓的发掘和对中山国都城灵寿城的勘探,揭开了中山国千古之谜。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出土的文物诡异奇巧,是北方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结晶,多为稀世珍宝,在世界各地展出时不断引起轰动。
1974年,考古学者在平山县三汲乡的南七汲村发掘了1号、3号、4号、5号和6号等战国时期的墓葬以及无数的车马坑和陪葬墓,发现了战国时期中山国的都城灵寿古城,而离城西2千米处的1号墓就是中山国王后的陵墓,结果发现挖掘的出土文物都具有北方民族的文化风格。
1号墓和2号墓都有高大的封土台,其中1号墓保存较好,封土台南北长110米,东西宽92米,高15米,成三级台阶状。台上有带回廊和厅堂的三层建筑。两座墓都有陪葬墓和车马坑。王陵的墓室结构基本相同,平面为长方形,中间为方形椁室,南北为两条墓道。其中1号墓的椁室用厚约2米的石块砌成,椁室内约有4层套棺。两个墓出土的随葬器数量惊人,总数达到1900多件,其中包括青铜礼器、乐器、生活用器、雕塑,以及玉石器、漆器、陶器等。
春秋战国时期,大量错金银器的出现,成为这一时期工艺水平高度发展的一个标志。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出土的大量金银器工艺所体现出的水平,令人瞠目结舌。
墓中出土的许多文物堪称艺术珍宝,比如错金银镶嵌龙凤形铜方案,错金银的青铜动物形器座,错银双翼青铜神兽以及牛、犀牛、虎噬猪等形象,形如大树的十五连盏铜灯和银首人俑铜灯等,这些器物的形制特点都是战国前期所没有的。尤其是翼龙、水牛座、犀牛座以及龙凤方案座等青铜镶嵌工艺品,其镶嵌的技巧和图案,与战国前期颇不相同,技艺精湛、造型生动、组合巧思,为其他镶嵌器物难以比拟。
如错金银镶嵌龙凤铜方案,周身饰错金银花纹,下部有两牡两牝四只侧卧的梅花鹿环列,四肢蜷曲,驮一圆环形底座。中间部分于环座的弧面上,立有四条神龙,分向四方。四龙独首双尾。龙身蟠环纠结之间四面各有一凤,引颈长鸣,展翅欲飞。上部龙顶斗拱承一方形案框,斗拱和案框饰勾连云纹。此案动静结合,疏密得当,一幅特殊的龙飞凤舞图跃然眼前。
再如十五连盏铜灯,高82.9厘米,座径26厘米,重13.8千克。由灯座和7节灯架组成,全灯仿若一棵茂盛的大树,树干周围伸出7节树枝,托起15盏灯盘。每节树枝均可拆卸,榫口形状各不相同,便于安装。树枝上装饰着夔龙、鸟、猴等小动物,构思奇特,造型新颖。
中山陵墓作为处于北方地区的中山国陵墓,在铭文记述的资料和金银器工艺方面,向世人展示了中山国的历史与文化面貌。墓中出土了大量具有中原文化特点的文物,如青铜礼器、陶礼器等都与同时期的赵国、魏国墓葬出土的文物近似。有趣的是,它同时又出土了许多反映游牧生活的帐幕构件、巨大的山字形青铜饰件和动物造型的金银青铜饰品。
考古学家认为,中山国最早可能是北方民族鲜虞所建立的国家,所以有鲜虞族的器物在墓中。有些考古学家则认为,在战国时期,出现鲜虞族器物在中山墓中的原因,是由于不同民族长期的交往与共同生活,使得文化上的差异逐渐消失,中山国同其他列国一起经历了当时的民族大融合。孰是孰非,还有待人们的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