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26 15:50:35编辑:浮泊凉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建筑界的一大奇迹,万里长城那么长,可是万里长城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又是在什么地方结束的呢?
长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人类文化的财富。“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更是每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言。现在长城不但是中国人心中的圣地,而且世界各地的人也对它敬仰不已。只要提到中国,人们便会想起万里长城,只要来到中国,就一定要去万里长城。
中国的长城号称万里,实是当之无愧,并无疑义,但对于长城的两端到底在什么地方却有着不同的说法。因为长城的修筑前后历经2000多年,很多长城并不是绵延不绝连在一起,而且早期修筑的多被损坏,以致对长城两端所在地的认识出现了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说法是据《史记·蒙恬列传》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今内蒙古河套以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这句话表明了秦始皇修建长城的两端,即临洮和辽东。秦始皇修的长城其实包括3段,东段起于现在内蒙古德化县内,向东基本上是沿着今内蒙古和河北交界处蜿蜒东行的。
进入辽宁以后,折向东南,一直延伸到朝鲜境内的平壤大同江北岸。其终点即是所谓的“辽东”。秦始皇长城的中段,从东至西由内蒙古兴和县,北依阴山,南靠黄河河套,西抵乌兰察布和沙漠北缘。西段长城,经考察西起甘肃省岷县,循洮河东岸向北至临洮县、兰州,再东折至榆中县。
专家认为今天的甘肃省岷县就是秦朝时期的临洮县,是秦万里长城的西边起点。现在其遗址旁树立着一块碑,写的却是“战国秦长城遗址”,原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修过长城,秦国也不例外。这一段从临洮起点的长城就是秦昭王时修建的,后来秦始皇加以修缮。
可惜的是,经过时间的侵蚀,我们很难确信西起临洮的这一段长城是否存在过,因为几乎看不到绵延于山川田野的城墙。为了探访秦朝是不是在这修过长城,有人几十年来走遍这里的每一个角落,寻找昔日的长城,并且找到了很多秦代遗物,不过这并不能证明修长城之说,因为这一带本来就是秦朝活动区域,找到一些秦遗物并不能说明问题。
第二种说法是万里长城东端到辽东,西端为现在新疆罗布泊地区。此种说法是基于汉代所修筑的长城之上的。汉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强大起来,不断在汉朝边境滋事,为此,汉高祖刘邦亲征匈奴,但却以惨败结束,被围困了七天七夜,后来用谋士陈平的策略,才得以逃脱。
在匈奴威胁下,汉初国力衰弱,只得年年给匈奴交纳大量贡品,以求平安,但边境的骚乱并没有完全停止。经过汉初几代皇帝的休养生息政策后,汉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于是汉王朝不再唯唯诺诺,而是主动出击,派遣大将卫青、霍去病等率军多次给予匈奴巨大的打击。经过一系列战争,打通了甘肃经河西走廊到新疆罗布泊的交通要道,并使西域各王国臣服于汉朝的统治。
汉武帝在军事进攻的同时,还着手另一项工作即是大规模修筑长城。汉武帝有4次大规模的修筑,第一次在公元前127年,在击溃盘踞在此地的匈奴后,将防御匈奴的北方边界推进到今内蒙古阴山南麓的原秦始皇长城一线。第二次在公元前121年,夺得被匈奴占据的河西走廊,而后几年修筑了由今甘肃省永登县至酒泉的长城,东面与秦始皇所修长城相接。
第三次在公元前111年,用了2年时间,修筑了酒泉至玉门关段的长城。最后一次修筑长城是在公元前104〜公元前101年,修了玉门关至新疆罗布泊段的长城。那么,长城的西端是否应该认为是在罗布泊呢?汉代在河西走廊到罗布泊的这段长城和我们一般概念中的长城不同,只有相隔的城墩、烽火台,而它们之间缺少相连接的城墙。不过其功能却是相同的——驻防,互相通报敌情。如果不认为是长城,那么这条千里屏障又如何称呼。
第三种说法是长城分别是东到山海关,西到甘肃的嘉峪关。这两座雄关修建得气势磅礴,经历代多次修复,至今保存完好,一东一西相互对峙,所以被认为是万里长城的两端。此说其实是明长城的两端。明代是最后一个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朝代,因为其更为严重的边患,在其统治的200多年中,几乎从没停止过对长城的修建。
在周边众多实力强大的政权的压力下,明朝为求得安宁与和平,只得年年用大笔银子在崇山峻岭中铺就一条坚固的防线。朱元璋占领北京,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明政权。此时的元政权并没有完全被消灭,而是退出了北京,回撤到今长城以北,仍有东至呼伦贝尔湖,西至天山,北抵额尔齐斯河及叶尼塞河上游,南到现在长城一线的广阔地域。
而且元政权的统治者并没有完全死心,时时不忘收复失地,重主中原。在陕西、甘肃、辽东等地都有不服从明政权的规模庞大的军事政权,时刻让明朝统治者寝食难安。明代中后期,北方女真族政权兴起,更是成为明朝廷的心腹大患,这时修建长城的工程也更为浩大。
还有人认为万里长城的东端并不是山海关,而是辽东鸭绿江畔。只是因由山海关到辽东一线修筑比较简陋,到现在基本被损坏,所以认为万里长城是明代修筑得比较精良的嘉峪关与山海关之间一段,其两端是这两座雄关。万里长城的两端到底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时候的标准来定,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