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12 15:02:13编辑:文二
五华离广州其实并不远,从广州华南快线转广惠高速、惠河高速、梅河高速,至华城出口下高速,总共约 350公里的路程,大概 4个半小时便能来到这座同时被琴江与五华河温柔环绕的客家小城。
这是一座位于韩江上游的美丽小城,东起郭田镇照月岭,西止长布镇鸡心石,南起登畲香炉山,北止新桥洋塘尾。打开五华的地图,便能知道,这座小城东南接丰顺、揭西、陆河,西南接东源、紫金,西北邻龙川,东北连兴宁。
是了,西边的长布镇有一处名叫“七目嶂”的风景区,据说登高望远,天气好时能够轻易地一目望七县呢,是为“七目嶂”。
我们特别留意到五华的西北与龙川县接壤。对南粤客家人来说,龙川一定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地方。因为,赵佗曾为秦始皇亲命的龙川县令,而就是他,后来成为叱咤风云的南越王。
我们当然都知道,客家人都是早年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学术上公认的广东客家人有 6次较为重要的大南迁,更有时延 2200多年的记载。而这重要的第一徙,便发生在秦朝,便与南越王赵佗有关。
我们可以先轻松地来回顾一下历史:公元前 214年,统一六国后的秦王朝派兵平定岭南后设龙川县,并任命平定岭南副将赵佗为龙川县令。赵佗施行“与越杂居”“和集百越”政策,不仅将几十万军队留驻在岭南,劝导士兵在当地养儿育女,促进汉越同化,又上书朝廷要求拔3万北方妇女解决将士缝补浆洗,结果朝廷“许其万五”。
虽然这是发生在2200多年前的故事,我们却也可以尽情的想象,当年为平定岭南立下汗马功劳的龙川县令赵佗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也许他向始皇请求拔三万妇女来岭南的时候,胸臆间已经在激荡着“南越武王”的雄心壮志。
后来,暴政的秦朝灭亡了,赵佗起兵成功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南粤番禺立占地千里的南越王国,自称“南越武王”,那是公年前203年前的事情。这个南越国,足足存在了95年。
至于曾经的龙川县令、后来的“南越王”赵佗,他曾经在公元前195年(西汉汉高祖十二年)的一次行猎中,率行部来到五华山下,而就是彼时彼地,汉高遣汉使陆贾奉旨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为了朝拜汉室及授封“南越王”,遂筑台于五华山下,名为“长乐台”。因为“长乐台”,此地后来成为长乐镇。
如今,“长乐台”遗址仍在五华山。追抚历史总是教人荡气回肠,我们顺着这条与“南越王”赵佗有关的脉络,当然还能轻易地知道:五华真正立县是在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名曰长乐县,县治所在地长乐镇,便是如今的五华华城镇。
古长乐县从战国时起是百越地,秦汉三国晋时归属南海郡龙川县地,东晋时为东官郡兴宁县地,南齐时属齐昌县,梁初废齐昌县,属兴宁县。隋朝时属循州,治归善县(今惠州市东)。
627年(唐太宗贞观元年),撤去循州总管府,元循州总管府辖下的潮州、韶州、循州均归广州总管府,伺候为唐岭南五管。此后几经碾转变革,终于在宋熙宁年间(1068一1077年)循州迁治龙川佗城。至1071年(背诵神宗熙宁四年),始设长乐县。
据史籍记载,在长乐置县后,又于1149年(宋高宗绍兴十九年)迁至七都龙岗,1292年(元世祖至二十九年)复县治于长乐镇。1368年(明太祖洪武元年),撤循州并入惠州。1287年(明洪武二十年),始筑城墙。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长乐改属嘉应直隶州。
到1914年(民国三年)之前,长乐还是长乐,就是在这一年,因与福建、湖北的长乐县同名,为不致相混,民国政府将长乐改称五华县,长乐镇也更名为华城镇。
就算是要更名,可是为什么一定要取名为五华?历史其实早已给过答案:五华县内有一座山叫五华山,而这五华山,便是“南越王”赵佗修筑“长乐台”的所在。
待后来真的攀至五华山谷狮雄山冈,看着眼前那座雄伟的狮雄山塔,来到旁边的“长乐台”遗址,想象这当年赵佗在此接受西汉高祖的受封情景。我们觉得,历史真是一条长河呢,期间的翻涌与波涛,哪怕只是一小朵浪花,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都是千回百转又激荡的故事。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