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15 20:00:00编辑:浮泊凉
因为电视剧《汉武大帝》,我重新审读了汉武帝及其时代,对汉武帝有了全新的认识。之前,因为受《史记》及诸多学者的影响,对这个“内多欲而外行仁义”的汉武帝没多少好感;但在重读之后,才发现任何谩骂与讥嘲,都不足以掩饰汉武帝的伟大。
因为汉武帝的雄才伟略,使得汉朝赢得了空前的尊荣,也使得“汉”成为整个民族的称号。最难得的是,汉武帝是在重重围困之下,拔剑而起,突出重围,这才取得辉煌的成就。那么,汉武帝遇到的围困有哪些呢?汉武帝又是如何突出重围,创造辉煌的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巩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
《三国演义》的开篇:“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国之所以能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较多的时间保持大一统,离不开两位帝王的功劳。其一是秦始皇,结束了七国争雄的局面,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使得中华民族有了在文化符号上达到了统一;其二是汉武帝,收复失地、抵御匈奴、联合西域,开创了中华帝国万国来潮的局面;又在文化上设立五经博士、推行今文经学,统一了思想。
汉建元五年(前136),武帝罢传记博士,又为《易》和《礼》增置博士,与文、景时所立的《书》、《诗》、《春秋》合为五经博士,以今文经学主导学术。(按:汉宣帝时增置博士为十二类:《易》为施、孟、梁丘;《书》为欧阳,大、小夏侯;《诗》为齐、鲁、韩;《礼》为后氏;《春秋》为公羊、谷梁。)西汉的儒学博士,对经学的建立和发展起厂重要作用。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并非如后人理解的,是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支持,而是对孔子“删诗书,订礼乐,赞大易,著春秋”这一文化壮举的响应。五经(或“六艺”)虽然是由孔子整理的,但他不仅仅是儒家的经典,而是诸子百家共尊的经典。
汉武帝通过他的文治武功,将“大一统”的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以致于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间,天下虽然分分合合,但“统一”永远是民心所向。汉末三国鼎立,但魏、蜀、吴三国,任何一方都不想偏安一隅;刘裕等君王,也因其偏安,而被后世诟病。
巩固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成就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传承,这是汉武帝的一大功劳。
二、打破了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
从战国以来,匈奴一直是北方的大患,赵武灵王被迫胡服骑射就是为了抵御匈奴,北方列国修建长城也是为了抵御匈奴,秦始皇绝世武功也未能在有生之年平定匈奴之患。汉代初年,汉高祖与匈奴交战,身陷白登之围,最后以很不光彩的方式脱困——这一事件给汉朝留下了一个极大的阴影,那就是在汉朝看来,匈奴成了一个不可战胜的神话。
之后,汉、匈双方,每当出现冲突,汉朝方面如果有人主战,立即会有人重提“白登之围”。在汉朝“以孝治天下”的大背景下,这几乎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既然匈奴不可战胜,就只能委曲求全,和亲也成了汉朝稳定匈奴的长期国策。但匈奴真的能够免除祸患吗?实际上并非如此。太监中行说帮助匈奴对抗汉朝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当时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病死,其子稽粥立,号老上单于。汉文帝鉴于国内不稳,各路诸侯对帝位虎视眈眈,且国力尚未恢复,无力与强大的匈奴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只好继续与匈奴和亲,文帝下令送宗室女去匈奴,并让太监燕地人中行说作为陪同侍臣一起去。中行说不肯去,被汉廷强行派遣。怨恨之下,他对汉文帝说:“我如果到了匈奴就肯定会威胁汉国。”
文帝只当他在说气话,也不以为意。没想到中行说一到了匈奴,果然就立刻归降,并深受老上单于欢喜、宠信。中行说竭力劝说匈奴不要太看中汉朝衣服食物的精美,增加匈奴对自己食物、器械、风俗的自信心,还教给匈奴人记数方法,从此这些蛮族才知道算数。在中行说的鼓动下,老上单于在给文帝回书中口气傲慢,对汉朝使臣也威逼利诱,动不动就索要钱物金银,不给就威胁秋熟后大发兵马入汉境中践踏。
中行说叛逃匈奴后极力破坏汉匈和亲,不断为匈奴出谋划策,策动袭击汉朝边郡和发起战争等,因此被称作历史上第一个汉奸。武帝14年匈奴入侵以后,匈奴屡犯汉境,但中行说却生病死了。在死之前中行说建议匈奴对汉军搞细菌战。因为他发现一些池塘有病死的马,羊之后,而这些池塘里的水就开始有“毒”。
士兵食用之后,会中“毒”,轻则拉肚子,重则死亡。所以他建议匈奴军队,把一些病死的牲畜在经过匈奴巫师诅咒后,埋到汉军进军路线的一些水源上游,汉军食用后,确实有许多人出象中毒症状。后来汉军识破了匈奴人的奸计,对中行说发动的细菌战有所防备;但若干年后,汉武帝时期的爱将霍去病,据说就是食用了这种水源里的水,生病死了。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细菌战。
汉武帝攻打匈奴,不但敢打,更会打。这需要超人的勇气,也需要超人的才略。正是因为汉武帝,才有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样铿锵有力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