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11 14:41:28编辑:梓岚
康熙五十年(1711年),已经被康熙批准退休的陈廷敬,再次被紧急征召入直办事,这年72岁。
原因无它,因大学士张玉书去世,李光地又身患重病不能履职,放眼当时朝野,以能力和人望,唯有陈廷敬可以担任这一重大职位,也体现了康熙用人不拘形式、大开大合的手笔。
陈廷敬的从政经历非常全面,几乎延伸了当时所有最重要的部门,一生有过28次升迁或调动,其履历几乎与康熙朝相始终。
从康熙八年(1669年)起,陈廷敬入国子监司业,转年担任秘书员侍读,亲自教导康熙读书。到康熙十五年,升任内阁学士兼任礼部侍郎,由此进入南书房,并入直办事,成为康熙的重要决策助手。
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始,陈廷敬在担任礼部侍郎后,出任清朝的督察员左都御史,仕途进入快车道。此后他出任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多个重要岗位。康熙四十一年,陈廷敬管理南书房,成了康熙的机密大臣,并授予文渊阁大学士,兼任吏部尚书。
陈廷敬的履历在康熙一朝,其提拔速度之快,多岗位历练,甚至因为许多重要岗位需要他操持,多次“回炉”使用,为康熙朝罕见重用的汉族大臣。
其在当时所作的几次重大反腐和货币改革等,无不深刻影响了清代政治走向,并在当时所处的复杂政治环境中能坚持为官操守,敢于碰硬,处理了一大批实权贪腐官吏,其老成、谨慎、稳重的处世原则深得康熙赞许。
陈廷敬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带着对大清的责任感,他明确感到以明珠为首的朋党集团已经严重损害朝政风气。一次经筵讲课时,陈廷敬向康熙和王公大臣讲起《君子小人章》。课后,康熙留下陈廷敬说:“你讲君子和小人,一定有所指,不妨说说,当今朝廷中你认为的小人是谁?”
陈廷敬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明相国。”确定康熙有意让他把事情说透后,陈廷敬开始列举明珠包庇朝中大臣,结党营私,卖官鬻爵等多个罪证。
康熙随后问他:“明珠在朝政中影响广泛,此事当从何处入手?”陈廷敬回答说:“先从明珠心腹、亲友、党羽开始剪除。”
此后,在陈廷敬一手操持下,位高权重的明珠应声倒下,成了康熙年间自鳌拜之后的最大老虎。
陈廷敬认为,清除贪官污吏,靠教化还远远不够,更要靠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对此,陈廷敬对监察人员提出了多项要求,如要求他们建言应该做到防微杜渐,把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其次,监察官员必须以事实说话,无论京官和地方官,如果有贪污不法或触犯纲纪的人,必须陈指事实。而陈廷敬在推荐使用御史官员时,也不计个人安危。
有一回,康熙在乾清门召见政府九个部门的大臣,让他们荐举廉洁的官吏,待问到陈廷敬时,陈廷敬回奏:“知县陆陇其、邵嗣尧都是清官,虽然治理的状况不同,他们的廉洁都是一样的。”于是这两个人都升为御史。
有人对他说,这两个人廉洁而且刚强,刚强容易招祸,而且会有很多怨恨的人,恐怕要累及您。陈廷敬说:“果真德才兼备,即使招祸且被人怨恨,又有什么妨碍?”
陈廷敬还认为,等级不明,尊卑不一,形成攀比,是造成贪污腐化的罪魁祸首。他解释说:“穿戴得越花哨的官员,贫穷的官员和百姓看到后,会感到贫富差距大,发展到最后就会形成越有钱的人就越张扬,而那些贫穷的官员和百姓就会以此为耻辱,带坏了社会风气。”
在对康熙的建议上,陈廷敬提出:“成大事,不要计算小利,要眼光远大,不能急功近利,对于清朝的基业要有长远的战略考虑。”
几十年宦途中,陈廷敬以脚踏实地尽忠、谨慎小心处世、工作实绩突出作为为官准则,《清史稿》给他以“清勤”的高度评价,所谓清、勤,就是既清廉,又能办事。
陈廷敬去世后,康熙对他的一生评价道:“宽大老成,几近完人。”——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