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28 10:12:56编辑:文二
在中国许多古城中,都有钟楼和鼓楼,如北京、西安、南京等。而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旅游点的钟鼓楼在古代的主要作用是报时。
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开始了各种各样的计时尝试,比方沙漏,朝廷中有专门的官员来确定历法和时间。
为了更为准确地测定时间,人类不断地总结改进计时的工具和方法,钟鼓楼中的“铜壶滴漏+钟+鼓”的计时报时模式应该就是人们这种努力的结晶。
漏刻的具体计时方法是:通过漏壶中的水面与煎刻上的刻度来确定时间。北京鼓楼上的铜刻漏相传为宋代故物,宋代漏刻是我国漏刻发展史上的高峰,在形式、结构、精确度等方面都有新的进展。
在下漏的基础上,研制出著名的饿浮漏。在漏刻上使用报时装置,成为现代机械报时系统的先驱。
鼓楼之铜刻漏为方漏斗形,共有四个漏壶,漫流平水壶的增设,稳定了供水壶的水位,使第一漏壶的水位线始终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为了计时更加精确,冬天提高水温以保持壶水的流速。
利用水动力与机械原理相结合,击铙报时。由于漏壶技术的提高,日误差仅在20秒左右。该漏壶后在转运中遗失,去向不详。
另外,鼓楼也曾一度采用时辰香计时。
之所以将铜壶漏刻置于鼓楼而不是在钟楼,原因是钟楼、鼓楼功能有别,鼓楼是为了定更、定时而用的,鼓楼用于定更的鼓共25面,一面主鼓,二十四面群鼓,现仅存一面主鼓已残破不堪。鼓楼二层现陈列的二十五面更鼓是依据清嘉庆年间的史料记载仿制的。
主鼓面径1.60米,鼓高2.40米;群鼓面径1.12米,鼓高1.60米。如此壮观的定更鼓群是非常罕见的,鼓腔大、数量多,汇集在一起敲击时声音雄浑,产生极强的共振,满足了定时功能及扬威的需求。
说过了鼓楼定时、定更,要看看钟楼上用于报时的钟了,现在钟楼上所悬之钟为明代永乐年间铸造,重约63吨,堪称“古钟之最”。
该钟重量居世界钟重量第四,与古钟博物馆的“永乐大钟”同期铸造,是现存古钟中重量最重、铸造最早的。钟通体高7.02米,直径3.40米,钟厚0.245米。
钟体高大呈圆状,声音洪亮,且延展性好,延长音多;钟壁厚度自上而下分布均匀,上下口径相当,使声音缓慢荡漾而出,便于将钟声向四面八方传递,以达到最好的声响效果。
北京钟鼓楼的暮鼓晨钟流传了600多年,为古代都城报时,每日始于暮鼓,止于晨钟。依时定更,以更报时是有严格规定的。
“铜壶滴漏+鼓+钟”的报时机制成为了帝都报时文化的一条主线。作为一种常规性的报时方式,一般在佛教寺庙也采用暮鼓晨钟的方式。
新华社2001年12月22日北京电:
“在北京沉寂百年的暮鼓晨钟盛况,将于今年12月31日起重现。
届时,按照清朝嘉庆时期尺寸精心制作的25面巨大更鼓和钟楼的永乐铜钟将相继奏响。
人们不但可以登上修缮一新的钟鼓楼一饱眼福、耳福,目睹元、明、清时的报时盛况,聆听那深沉辽远的钟鼓声所传递的盛世华音。
而且,还可以根据专门编制的鼓谱亲手击鼓,向亲友表达祝福的心愿和新年的问候。”
根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所谓暮鼓晨钟,就是钟鼓楼击鼓定更、撞钟报时的规律。
鼓楼二层原有25面鼓,其中一面主鼓,24面群鼓,象征24节气。每天19时至21时为定更;每天凌晨3时至5时为五更,从定更到五更都要先击鼓后撞钟,从二更到四更则只撞钟。
昔日文武百官上朝,京城百姓生息劳作均以此为度,后来随着清朝的衰亡而逐渐失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