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_故事大全_名人传记-858历史
858历史广告位

唐朝的藩镇数量在安史之乱后为什么还增加了?

时间:2018-10-12 10:55:10编辑:文二

安史之乱在各类历史教科书中都有涉及,它让唐朝由盛转衰并带走了当时全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武将盘根的藩镇权力过大,而奇怪的是安史之乱后,唐政府并没有吸取教训,罪魁祸首的藩镇反而呈“蓬勃发展”之势,这是为什么呢?

一、打不清就不打了

“安史之乱”就是安禄山、史思明带头挑起的叛乱,最后以两人被杀、叛军投降为结束目标。可是带头大哥、二哥虽然不在了,小弟们却还是很能打的。同时,为了早日平叛,唐军不惜招抚叛军中的降将。

比如降将中后来混得比较好的李怀仙、田承嗣之流都不算什么正义之士。李怀仙的投名状是靠逼死史思明的长子史朝义,最后在唐朝位至郡王。可这哥们儿就是关死城门没让史家公子进城而已,在河北诸军中属于战斗力最弱的,基本在内乱中逢打必败,几乎没什么威信,最后结局也是被部下联手推翻。

而田承嗣的人生路线就比较彪悍了,这哥们儿为安、史父子建立祠堂,尊称为“四圣”。他还明目张胆地上书要求自己当宰相。一边是纪念旧主子,一边要当新老板的副手,其气焰可以想象。

957ec1acbd2b732c3136017c07efa8d3.jpg

也正是他开创了藩镇世袭的先例,从此节度使不再是朝廷的而是自家说了算,大家进行割据活动、地方建设就更加卖气力了。

有这二位代表坐镇,一众河北叛军可以想象是何等面目。降将依然可以统率旧部,“河北三镇”的匾额摘掉,挂上了“河朔三镇”的招牌。这样换枪不换药的招数实属无奈之举,充分体现出唐帝国自身的力不从心。

河朔三镇之间虽然矛盾可以大到互相撕咬,可是对于不服朝廷管束方面步调却是出奇的一致。他们手里掌控军队不说,而且怎么征税是由当地做主,官员任命也自己说了算。不向朝廷纳贡,不受朝廷征发,国中之国已然形成。

因为河朔地区胡汉杂居,风气重武轻文,地方节度使干脆自行废除科举,那么平民百姓晋阶的唯一手段就是当兵。

唐代宗曾经两次讨伐不听话的田承嗣都以失败告终,这样丢人的败仗引发了滔滔不绝的蝴蝶效应,大家更是有恃无恐地分家另过。

二、打完了心冷了

唐朝之所以设置节度使是因为皇帝喜欢开疆扩土,赋予边疆将领更大权力可以有效地运转战争机器。今天的辽宁朝阳地区在唐玄宗时设置了平卢藩镇,成为东北屏障,也是安禄山、史思明的大本营。

但“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平卢地区响应朝廷号召与叛军作战,虽然被史思明击败,却保留了部队。平卢军兵分两路从东北南下进入山东。一支由李忠臣带领收复了山东、河南等地,被任命为淮西节度使;另一支在李正己统领下于山东淄州、青州一带开辟了敌后根据地,因为这一部分是平卢军的主力,所以后来的淄青藩镇也被称为“平卢”。

平卢军冒着被围堵的危险艰难平叛,事后发现之前的叛军非但没有受到处罚,反而越混越好。他们心理要是能舒服才怪呢,索性也一起割据起来。这样山东与华北连成一片,实质上脱离了长安的管控。

三、打完了还打

安史之乱的爆发让朝廷彻底失去了对武将的信任,于是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在战后通过明升暗降被剥夺了军权。皇帝将军队指挥权交给宦官,此原因与明朝太监乱政的原因类似,皇帝眼把前只能信任他们。

郭子仪算聪明,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家里不管冬夏常年打开门庭就是为了消除怀疑。可是有人聪明,有人就活不明白,比如仆固怀恩。

87a532ea916a88970490fdd7828c42f6.jpg

在平叛过程中,仆固怀恩的儿子看上了叛将安太清的老婆,便抢到了自己帐篷里想亲近亲近。这样有损清誉的事情让李光弼大为恼火,在说教不听的情况下,元帅李光弼带兵强闯大营救出安太清的老婆,这一路杀了仆固怀恩手下不少兵士。

仆固怒称:“你这是帮着叛军杀官军吗?”这件事可以看出仆固怀恩情商确实有待充值。

当然他也不是不顾大局的人。为了借助回纥的力量,唐肃宗把宁国公主嫁给了毗伽阙可汗,免费讨老婆这种好事当然要继续发扬。于是乎回纥可汗又帮自己小儿子要了一个,可皇帝实在不想再出血了,就用仆固怀恩的女儿去顶缸。没过几年,毗伽阙可汗身死,小儿子即位成登里可汗,仆固怀恩的女儿就成了回纥的王后,仆固怀恩成了回纥的国丈。

宝应元年,史思明的大儿子为了将大唐彻底搅浑,勾结回纥犯边。正是仆固怀恩以回纥国丈的身份单骑赴会,才只身劝退了回纥十万大军。

安禄山叛乱伊始,仆固就立刻与郭子仪、李光弼一起投身讨贼护国的战斗。几年间,仆固怀恩一家死难达64人,可谓满门忠烈。这样的牺牲自然不能忽略,战后不公正的待遇让性情刚烈又不懂明哲保身的仆固怀恩大为不满。

于是在宦官骆奉先与地方节度使辛云京的联手陷害下,终于逼反了仆固怀恩。前文说到这位老兄曾为了国家安定、国际友谊把女儿嫁给了回纥,现如今他以回纥国丈的身份反复勾结回纥、吐蕃、羌、吐谷浑、奴刺等少数民族寇边。直到永泰元年,他纠集二十万大军多次来犯,因病死于途中。

仆固怀恩虽然死了,但他彻底黑化的这段时间给唐帝国造成巨大的军事压力。朝廷被迫在正北到西南一线保留大量的军事藩镇,为了国防安全撤销藩镇的事情更是无从谈起。

因有河朔三镇的同僚做“表率”,位于现在内蒙古、四川地区的藩镇也纷纷出现割据的苗头,那些地方的节度使甚至地方刺史,终身都没有到长安汇报过工作。

四、想打却打不了

安禄山的旧部依然霸占着华北地区,平卢军把持着齐鲁大地,内蒙古、甘肃、四川一线的藩镇实力更是只增不减,好像听朝廷话的只有华中、华南诸省了。然而事情绝对不会如此简单。

大历十四年,权势最大的田承嗣死了。临死前,他指定养子田悦坐上自己的位置。当时唐代宗正在生病,如此耗人气血的事情自然要规避,于是就睁只眼闭只眼蒙混过去。

c538747a63bd90d4937c565bd058f9ac.jpg

两年后成德节度使去世,之后的事情大家就猜到了,又要搞“子继父位”那一套。如果这个认了,那唐朝就变成周朝,藩镇就成为诸侯国了。皇帝死活不同意,魏博、成德、淄青随后带头反叛。

当时朝廷实行“以藩治藩”这一政策。平叛军与反叛军打得昏天黑地,战火从华北腹地烧到了中国东部。节度使打着打着就自我升级了,开始是臣子后面就纷纷称王。

又过了两年,朝廷感觉潼关以东已经断了联系,只好从关内派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军平叛。姚的手下觉得要路过大城市长安,吃的穿的肯定会上档次,所以这些人大多带着家人来沾沾光。

可是谁也想不到,当时的长安市长就拿点稀粥糊弄泾原兵,连菜叶子都不给。感觉自己在老婆儿子面前跌份儿的官兵不干了,索性把大城市长安给抢了,这便是“泾原兵变”。

这场动乱起到了转折的作用,因为之前只是关外混战的话,现在则变成了中心开花,四处结果,朝廷失去对地方的管控能力,最后为了双方面子,只能默认割据势力的形成。

唐朝的藩镇就这样从“安史之乱”前的10个,迅速增加到了40多个,为后面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做了一个很坏的铺垫。